有品味的无印良品,销量却只有优衣库的1/5
点击蓝字关注△ 回复“1”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
内容来源:笔记侠联合高维学堂,历时8个月打磨《冯卫东· 升级定位24讲》,冯卫东用清单化、体系化的定位实战工具,帮助上千上万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科学定位,抢先突围。
冯卫东:天图投资CEO,管理资产规模超170亿、成功投资周黑鸭、小红书、瓜子二手车等知名品牌。
封图设计& 责编 | 婷婷 丽丽
第 2794 篇深度好文:5774 字 | 10 分钟阅读
精彩笔记•市场营销
本文优质度:★★★★★+ 口感:爆浆芝士
笔记君说:
面对一个陌生的品牌,顾客会问哪些问题?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交集?相应该的答案是什么?一般他们都会问的三个问题是:你是什么,有何不同,何以见得。
今天先来说说“你是什么”,要想回答好顾客的这个问题,必须要搞清楚一个概念——品类,它是顾客的分类标准,太多人在向顾客介绍产品或企业时,说了半天也拎不清,归根结底,是不懂得用品类去沟通。
以下,尽情想用~~
一、明确品类
1.(真)品类
品类是顾客作出购买决策前的最后一级分类,由此分类关联到品牌。
比如平时说去买一台厨电,是买不回来的,但是说去买一台空调就买得回来,橙子、核桃也是可以买回来,而且还往往都能关联到品牌,比如空调就有格力,橙子则有褚橙。
2.抽象品类
抽象品类是指顾客购买决策时会涉及但是不能完成决策的分类,还得再往前推进一步。
比如电器、水果、坚果都属于抽象品类,购买时继续问买什么电器、买什么水果、买哪种坚果。抽象品类往往可以转化为渠道品类的,加上一个场所,比如电器店、水果店、坚果店。
3.伪品类
伪品类是顾客购买决策中不会涉及的品类,作为研究的术语是没有问题的,但不能给顾客用的,有些人会拿出来用来跟客户交流沟通,就是伪品类了。
比如白电、厨电、机动车这样的分类,在研究报告中提及是没有问题的,但顾客脑海中天生没有这些概念,理解起来很费力——白电是指所有白色的家电吗?就算整个行业去教育,也只能往抽象品类去靠近,不大可能转化成渠道品类。
伪品类是常见的营销陷阱,当企业涉足多个品类的产品时,很容易发明一个企业内部的分类概念去概括这些产品。
品类是品牌增长的基础,每一个品牌都好像是冰山的一角,就算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,但是如果冰山底部在融化,你再怎么发力最终也难以为继,所以对一个品牌来说,选择一个正在增长的品类是非常重要的。
常说的风口也有这种意思,即搭上品类增长的力量,真正的风口就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大品类,比如小米有很多优秀的地方,但真正牛的是,它在恰当的时机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大爆发。
二、品类与需求的关系
品牌只有明确品类归属,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。这是因为品类还有另外一个定义,就是:
满足需求的具体手段而且被顾客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作出的分类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顾客有很多的需求,有些需求是潜在的,一旦明确出来,就是归结到一个品类上,品类是满足顾客的一个手段。
因此每个具体品类都对应着顾客的某种具体需求,明确了品类也就对接了需求。如果一个品牌不明确它归属的品类,或归属于一个伪品类,顾客就很难在产生相需求时想到它。
顾客需求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的,有时候是抽象需求,对应的就是抽象品类,比如充饥,对应的就是食品,解渴对应的就是饮料,代步对应的就是车。
为什么说这些是抽象的需求,因为具体的需求都是跟场景相关联的,比如解渴,逛街的时候,果汁可乐奶茶咖啡都可以,但是你会看到有人拿着啤酒逛街解渴的吗?
再进一步思考,一个品类只能满足一种需求吗?
显然不是。
手机就是一个品类满足多种需求的,手表、钱包、收音机等功能都得到实现。
那么企业到底是应该关注需求还是关注品类?品类与需求是硬币的两面,品类是满足需求的手段,而且是被顾客接纳的手段。
有时候顾客就算有这个需求,但是你没办法用品类向顾客传达和表述清楚,没有用顾客的分类标准品类化,顾客就不需要你。
只有明确品类,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。而且用品类思考在做相关决策时效率会更高些,因为会自发地站在顾客的角度分类产品。
用一句话回答:
无印良品是什么?
优衣库是什么?
多数人能一下子说出优衣库是卖衣服的,但无法一句话讲清楚无印良品是干啥的。没错,无印良品有逼格,但是没办法在消费者心目中完成心智预售。
明明东西卖得那么多,只卖衣服的优衣库比无印良品销售额大近5倍。
备注:2016财年,无印良品营收为3332.8亿日元;优衣库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财报显示其营收为1.48万亿日元。
即使无印良品的确有一部分顾客是铁粉,但是在他们想转介绍给他人的过程中,就有很大障碍了,特别累,传播效率非常低下,所以不管是规模还是业绩都比优衣库差远了。
必须要明确品类在顾客心智中存放的一个位置,不能总是靠运营取胜,本来东西那么好,可以有更多品牌溢价的。就是因为无法有效地传达给新顾客,丧失了更多机会。
同样的,海尔是什么?冰箱?家电还是洗衣机?说法的混乱让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不清晰。跟格力比起来,流量就少了很多。
流量,其实就是心智份额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三、品类与特性的关系
品牌进入顾客心中的位置,要么是品类,要么是特性。顾客到底是怎么对商品作出分类的,分类的依据是什么?得到这些答案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自然对话,观察真实顾客之间的真实交流:
你打算买什么手机?
华为/苹果/小米——品牌
为什么?
支持国产、好用/有逼格/性价比高——特性
你喜欢什么车?
轿车/越野车/跑车——品类
准备买哪个牌子?
沃尔沃/奥迪/奔驰——品牌
为什么?
安全/商务/有面子——特性
可以看出来,开口问的往往是一个具体品类,或者干脆直接说出某一个领导品牌,在品牌之后说出来的理由就是特性。搞清楚品类、品牌、特性三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。
有人曾经解释小米的成功是开创了直销手机的品类或定位,购买方式不会成为品类划分的依据,因为顾客不会以购买方式来定义产品,为什么买?顾客脱口而出的是性价比高。
直销手机不是一个定位,直销最多只是一个配称,顾客根本不care。
四、强势品类更容易打造品牌
一个强势的品牌往往源于强势的品类。品类是天生不公平的,生来就有关注度高低和品牌价值大小的区别。品牌的强弱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:
1.消费单价高
消费单价高,消费者关注度就会很高。
2.购买频率高
顾客也会因为降低自己的选择成本而锁定少数品牌,相反,那些购买频率低或者单价低的,有时候就干脆选择渠道品牌了,比如买个胶水,就去沃尔玛吧。
3.信息费用
顾客不是产品质量的鉴定专家,他们更依赖品牌,比如教育医疗的品牌价值是巨大的。
4.生命周期
品类兴起的时候关注自然就高,在衰退的时候关注度自然就低,背后逻辑就是兴起时不断有新顾客进来,所以在衰退品类打造品牌是很困难的。
因为老顾客在流失,新顾客又不愿意进来,所以要顺应品类发展的规律,顺势而为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五、品类与聚焦
品类决定了聚焦(认知聚焦和运营聚焦)的边界,一定要聚焦到一个真品类或具体品类。
比如糖果就是一个抽象品类,去买糖果是买不回来的,但是糖果这个抽象品类里有不少具体品类,其中有一些是强势的,很容易打造品牌,奶糖、巧克力、口香糖。
饮料也是一个抽象品类,但是可乐、凉茶也是很容易打造品牌的强势品类。
所以要选择强势品类来创建品牌,有些强势品类里还没有领导品牌,就是一个大好的机会。
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看不明白这一点,非要另择弱路,比如凤梨酥可以打造成一个强势品牌吗?
不太可能,这种食品多数只有旅游的时候才会想着买一些,去看上去还不错的店里买几盒就行了,买回来也不一定会吃,就放在那里,这就是顾客的行为特点。
同时,品类也为运营上的聚焦划出了一些边界——认知聚焦一定要聚焦到真品类,但运营上则可以宽泛一点,这主要是由品类的经济特性决定的,也不能盲目而为之,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:
1.品类经济特性
比如五芳斋粽子,季节性明显,只卖粽子肯定不行,规模也不经济,所以需要去做其它产品。
2.认知相关性
你做的事情在顾客那里有没有违和感,霸王凉茶,自己认为是中药世家,做凉茶天经地义。配称的共用性——比如盐典饮料,生产饮料的生产线都是可以共用的。
3.卖而不推
只是放在渠道里去卖,不要过多宣传,以免模糊顾客认知聚焦。
4.边际收益递减
在满足范围经济的要求性之后,就不要多做了,会越来越复杂,基本上满足了互补性的要求之后,还是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。
5.适时推出新品牌
如果互补产品是强势品类的话可以开创一个新品牌,因为顾客对于强势品牌,优先记忆的是专家品牌。
六、品类分化是新品类的主要来源
随着品类的成长,顾客越来越多,从原点顾客扩展到更广泛的顾客受众,大品类难以兼顾每个顾客的需求,众口难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。
当这些差异性的需求达到经济可行规模之后,就会有部分产品针对该需求进行优化,偏离主流产品,直到引导顾客产生了认知隔离,最终成为新品类。
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,品类分化是无止尽的,那是不是无穷多呢?也不是的,在品类的分化中总会有一些死去,比如胶卷。
顾客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,分化标准也不统一,还有可能存在不完全分化的品类——半抽象品类,比如网球鞋和跑步鞋,有些顾客认为是没区别的,有些重度用户就分得很清楚。
另外技术革命也可以创造全新品类,比如晶体管,带出一大堆电子产品。
举个例子来说,如果说“去买双鞋子”,是买不回来的,一定要具体到哪种鞋,有些按主材来分,有些是按人群来分,有些是按功能来分,有些是按样式来分。
这些品类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,而是根据客户需求慢慢分化出来,直到最终沉淀成一个新品类。
而未来,一定还会再分化出更多的鞋子新品类,同时有一些旧品类会消失。
下半年,笔记侠和高维学堂联合冯卫东打造了在线视频课《冯卫东·升级定位24讲》。
扫码立即订阅
其中,在课程的2个陪伴式学习社群“升级定位学习营”和“升级定位先锋队”(后者为纯CEO社群)中,每周都有实际的案例讨论,东哥也分别一一作了点评回复。限于篇幅,在此甄选分享2个讨论,以资佐证。
讨论互动 ①:
学员1:问大家个问题,东哥说无印良品不明确品类,无法形成心智预售,不算是产品品牌。无印良品应该能算渠道品类吧,我很喜欢这个品牌。
学员2:无印良品,在我心中就是一种,比较简洁的,性冷淡风的生活家居品牌。
学员1:如何界定能否实现心智预售,无印良品在我心中实现了心智预售,简洁的生活家居这类场景消费是我心中的特性。
学员3: 赞同,就是极简主义的生活用品的领袖品类,我也觉得东哥的观点有点问题。
学员4:无印良品,去过一次,没啥印象。
学员5:我最早的时候很喜欢无印良品 ,感觉比优衣库质量好很多,但是每次去都不知道买啥好。
学员4:东哥是实战派。
针对提问,东哥也给出了解答:
无印良品不明确其品类,妨碍了心智预售的形成,每次课堂测试都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说不清它是什么。
妨碍心智预售的形成,不意味着那些随机购买过它的顾客也都无法确定它是什么。它也还算成功,这是运营效率上的加倍努力换来的。
不明确品类带来的沟通效率损失是显而易见的。
还有,定位的核心任务是触达、转化潜在顾客;而对老顾客的锁定,顾客体验到的事实的重要性超过了定位的宣称;
《升级定位24讲》的第一课《大火烧不掉的经营成果》,就讲了品牌降低信息费用的核心功能。
文化不是品类,文化特性要依附于具体品类才可以成立。比如简约主义,要依附于“家居百货”“家具店”“沙发”等品类。
生活方式(文化)涉及一大堆品类,比如任何一种宗教生活方式,都涉及场所、器物等方面的品类。香烛,不用说也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品类。
比如“广场舞”也不是一个单一品类,而是一种亚文化/生活方式,涉及场地、服装、音响、乐曲、培训班等品类。
这种错误很常见,天图投资的分析师也会犯的。比如有项目组就把“棒球运动”作为品类,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/亚文化,涉及太多的相关品类了。
讨论互动 ②:
笔记侠柯洲:百货女王厉玲老师在文章《10倍利润增长、10年坪效第一,她说零售出富人……》中,讲零售操盘提到的定位的“五要素”、“三一致”,和东哥的课程很多异曲同工。
定位的“五要素”
定位要“可描述”,真真切切地把握到目标消费者;
定位的对象要有数量基础;
零售的服务能力必须要跟得上定位;
要能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错位经营;
定位绝不能只聚焦于当下,而应当放眼未来。
定位的“三一致”:
a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达成对定位认知的“上下一致”;
b 企业内部与外部社会形成“内外一致”;
c 当前与未来一以贯之地做到“前后一致”。
东哥回复:
一线实践永远是最鲜活的素材,但离不开理论总结。品类三界理论更进一步,指出零售的本质是产销分离中“销”的专业化。
沃尔玛的“把东西卖给顾客”和星巴克的“把东西卖给顾客”是不一样的,沃尔玛要把同样的东西卖得更便宜,星巴克则要把同样的咖啡卖得更贵,要让顾客相信星巴克咖啡与别人不同。
产品品牌有零售环节但并不属于渠道品类,渠道品牌有导购功能但并不属于导购品类。
银泰的定位属于渠道品类三大特性之“特色”,它针对年轻人进行选品,降低年轻人的交易费用,但这还是运营层面的。
因为认知层面上,银泰似乎并没有充分建立“年轻人青睐的百货/购物中心”认知。
比如我今天才知道银泰的定位是“年轻人青睐的购物中心”,估计多数朋友都是这样吧,因此银泰是否完成了有力的心智预售,值得商榷。
学员1:关于星巴克的价值分析,豁然开朗。
东哥:因为星巴克是产品品牌,和沃尔玛不是一界的物种。
学员1:它虽然有渠道的能力,但在消费者心智中是产品价值。
在陪伴式社群重中,类似的实际案例对话还有很多很多,我们后续会陆续整理出来,与大家齐分享。
众所周知,一场“定位”的线下培训,个人的参与费用少则数万元,市面上一场定位咨询费可能需要百万、千万。
因为线下授课影响的人数有限,且堂堂爆满,为了让更多人获得体系化学习的受益,笔记侠专门推出这门升级定位24讲的线上课——仅399元。
看看听过的学员怎么说:
「品牌三问之『有何不同』——找到你的定位」
「品牌三问之『何以见得』——三个维度打造立体信任状」
「顾客价值配方——顾客为什么购买?」
当然,你甚至可以
三人拼团299元订阅这门课程
一人学习思考,不如多人智慧碰撞
扫码立即订阅
如果对定位有困惑,
可以在留言区提出你的疑问,
笔记侠会挑选优质提问,
邀请东哥解答哟~
↙阅读原文一起升级定位,抢先突围!